$ X, f2 M) t4 b d 热点:社会道德问题
5 i* {8 ]2 z/ I9 r 5 Y* v8 g8 g# e i
一、问题
1 H- q( K! d! G' J! T% c: X1 L遵守社会公德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准则。社会公德反映人类共同生活的要求,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9 Y% b# Q2 z( p! R; q2 v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大量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社会生活而来的信仰丧失、精神空虚等以及违法犯罪等在一些地方有所蔓延,如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 Q* N0 l* y4 L) Q+ H二、原因
4 C. j( s7 E% J第一,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很多时候会成为一对矛盾。 8 U# \% c1 L r, x0 B4 ^
第二,公共道德意识不足。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因为,公民社会的发育乃至成熟,是公共道德意识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基础。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亲人和熟人所组成的世界,用社会学概念来讲,就是“熟人社会”。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
; j: L: W1 e# T$ D# ]第三,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加之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侵入,社会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普遍公认的准则。 , N4 p7 m! H5 n, i I
三、对策
% [* \8 ?; h8 Z( u9 G7 \! g" y$ O6 F! g: l第一,要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生的关键,要将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衔接”起来,才能塑造道德观念一致、道德原则清晰的人。学校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注意灌输法与启发诱导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于生活中。 / d; p7 o$ i$ d8 _/ L* K' r
第二,要确保信息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信息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意义。 5 M4 z: Y4 C# J' M
第三,要控制好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精神导向。如图书刊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各种文体娱乐等。在影视音像、图书刊物、电子网络、娱乐消费等方面尤其要加强规范管理工作,遏制宣扬暴力、色情、反动内容。 ( G$ b3 T0 ^4 A5 U5 |
第四,要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以及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生动实践,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和推广各种卓有成效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提高群众的伦理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 6 D% a5 U3 n& l4 \. A
第五,应提高公职人员的行政伦理意识,搞好廉政,提高效率,从而为道德的社会调控尤其是道德的法律调控和政策调控以及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 n% v, ?9 L# V% O: L- N @第六,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完整的、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和道德激励机制,以法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利益尤其是社会荣辱的双向驱动效应,以及政府的政策诱导能力,褒贬分明,奖惩分明。 F9 }) A0 [# Y6 k
第七,依靠法律强制规范道德失范行为。在强化道德调控手段的法律性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经验与做法。比如,新加坡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等一般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明确规定对这些不遵守公共卫生道德要求的失范行为实行重惩和重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