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自己写材料,而不是委托秘书。6 a6 e: B7 O: X# L/ [
. X% r6 j! X; y" v( a
1、为什么会出现领导干部让秘书代写材料的事?一是中国的传统官吏制度就是重文字,轻实绩。政绩从哪里来?不是去看,去听,去访,而是直接看材料。老百姓不是看材料的内容是否合实际,合发展要求,而是看文字功夫如何。写不好文章就不是好官,不会“作”文章就做不了大官。这便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为官之道。做不好文章怎么办?官不能不做,因为当官的好处多多,所以师爷就出现了,也就是现在的秘书。专代官员写文章,做文章。二是官吏不可能人人都当,当不上的怎么办?自然要纠为官者的错,这是好事,于是“清议”“野论”出现了。如果这些清议与野论从实政上入手,还有补于时政,问题是并不是人人都有冶国安邦之才,但知识分子又不能不议,不议就显得自己没水平,于是乎找不到政见上的纰漏,在文字上纠错的风就起来了。为了不“丢脸”、有“学问”,于是更多的官员收罗文人为其写作文辞华美、语法通畅的公文。总之,纠其根,还是我们中间那些喜欢嚼字咬文,注重语法的人助长了此风。' {% R9 [. \' k4 @8 Z
( _% D! P9 }6 b I6 u+ J) M9 d4 I. N
2、政见与文字谁是根本?似乎这个问题不该问,因为答案很明显。但也有很多人会纠着文字不放,说什么话都讲不通,句子都理不顺做什么官?施什么政?固然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做官者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U+ l2 ?, u8 K6 w1 M; O8 c
之所以文化素养高的人做官做得好,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方法高人一等,而不是文字功夫比人厉害。这才是最重要的。8 W: O* U- C. t1 K. U
我听过台湾政界人士的讲话,很随便,并不像我们这样的严谨而通顺,有时觉得他们在生造词语。但听过后,你会觉得,语言不多,但很明白,也很有鼓动力和创造力。相反我们的公文写出去就像是个老教授在教小学生。
2 l# Y; I& S$ k: e9 U" _; N- K: V' u- i, ] v) Z+ m+ h
3、永州的两个实例。在永州近几年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书记,一个是曾老老,一个是天老爷。曾老老可谓出口成章,原话记录既可成公文发出。而天老爷却绌于言辞,一句话重复多次不说,还有很明显的结巴和口误。曾老老说出的都是花腔,虽然严谨、逻辑性强,但没多大意义,浪费纸张而已。天老爷一句话就是一句话,不多,但几个问题清清楚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天老爷有好几次说出让人难下台的话,不过都没有能在坊间流传,这就是他人品所在)( w2 O/ u4 b7 f) }
5 N8 s# C' G) m" I# |
4、怎么办?首先我们不要在文字语言上对领导干部去求全责备,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实政方略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领导干部敢于自己说话。其次,领导干部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耻辱,真正的耻辱不是在人前说错话,木讷,而是在任上没有干出实事,没有说出实话。
* }% S0 r' z: e, v2 U( ]5 Q3 I最后,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谋发展,促和谐上,而不是用在组织人加班加点搞材料上。$ k7 A. b" N& D1 D
最最后,希望搞材料的秘书们都退回到各类学校和研究院内,尽心尽力地去研究社会科学。让更多懂管理、学技术的理、工科生充实进ZF队伍,更好地为大家做些实事。
1 P+ `( @4 |5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