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要辩解?!你给我出去!”
1 C4 ?$ H+ n$ \' M" G
& t* n! M" v4 E; ]. w站起身,推开椅子,M公司经理助理小B往会议室门口方向走去。坐在会议桌正前方的老板,看着他的背影,鼓胀的怒气再度被挑起:“你出去了,就不要给我回来!“4 k- j% r' \- w8 @' A0 c
1 K% K- m0 b9 j3 c+ k
关上门,小B没有回头,老板也没有挽留他。小B心灰意冷,跟了老板10年的革命情感,此刻竟薄如一纸,禁不起这么点口水之争。1 K1 D; M Z( b# S
$ z+ M9 X8 g7 r这也许只是一场无法预料的擦枪走火,小B毕竟为公司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是老板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半年后小B还是被老板叫了回来,但小B深知,此种场面若再发生,再坚定的革命情感都经不起折腾。1 |$ I* K/ z4 D/ z, t$ ^7 t4 ~
' V( I5 `% d' w0 l- O0 c. D3 \面对这种残酷的职场现实,几乎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哪怕你是他的心腹爱将。古人云:“伴君如伴虎”,职场里的上下关系,其实正是最好的写照。老板对经理人,拥有恩威并济的赏罚筹码,而你对老板,又有什么筹码?6 a3 Q" b @2 G5 j6 `/ q; D9 V a
8 u+ B5 G4 T$ ~" X; D& b' [〖“部属”不只是“干活儿”〗9 m& |- z' F/ @: T6 n
1 W3 M* T- {7 ?! X9 t E% `
你曾经和老板冲突过吗?你可曾明了老板的面子或一时的情绪感受?要知道,在多数时候,它往往凌驾于你的专业能力或事实真相本身。当权力的刀锋一挥,一句话就足以让你陷入水深火热,百口莫辩。; _# ^' a/ X% R( U
" a i# {; X" y. L一位在汽车业工作的高阶经理人小C于此心有戚戚焉。当总经理信任地把他当作自己人对待时,他们甚至私交也很好;当个性率直的他一次与总经理工作意见不一致吵完架后,原以为双方都就事论事,但他很快发现:过去互称战友的哥儿们关系,一下子又恢复成权威命令的上下级。甚至有一次董事长想提拔他,却居然被总经理给搁置了下来。
4 P/ D+ o" p; _& @" [8 S; \$ X) s; R# J) Z4 n0 @' _0 l( @" w& Q/ _
他的体会是:“做一名优秀经理人,能力好只是第一阶段,这是老板对你的中性需求。到第二阶段时,老板会希望身边有他自己的人,对属下就会有额外期望。第一阶段是他帮你想,但是当他把你当作自己人后,他就期望你要懂得主动帮他想。这种需求就像情人对你索要无微不至的爱那样永无止境,如何配合就看个人感受度。”事实上,许多部属与主管间的冲突,往往也是因为这种认知落差而产生。如何缩小差距,也正是权力关系运作和谐与否的关键。
9 W, D! `# f' Z, f" g: b1 u5 I/ W. G- w. s
〖消除老板的不安〗
' Y0 ^0 h( j; Q
# Q$ s. {* Y' r3 Q( V; g- k: s* o缩小这种差距,其实就是管理老板对你的期望,看你是不是会站在他想达成的目标上去想事情,这是小B在自省过程中的体会。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体会,也与此前经历的另一次挫折密切相关。当时带他的是一位对他相当授权、疼爱有加的主管,但有段时间这位主管因病长期住院,小B不想让主管再烦心于公事,希望他安心养病,所以就自己一肩挑起所有决策,也没上报更高层主管,他相信以过去主管对他的信任,这样做没有问题。
2 R: Z9 f1 ?4 z* _6 Q7 ?6 r( W7 D
: \+ [- T |4 ?7 A8 F但有一天,他去探望主管时,主管对他说:“小B你权力好大啊!”当时他以为主管不再信任他,事后他才悟出,这位长辈主管是在提醒他,缺乏沟通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会完全否定他所做的任何事情。
6 n$ M$ Y% b3 l" o U& L6 ]
/ m1 V( K1 O) W# p% ~# L小B的经历其实足以使许多人引以为戒,即使你自认为对的事情,也必须得到上司的理解和支持。否则你做得越好,反而会给上司带来极大的不安与焦虑,甚至可能让他以为你与他会有职位竞争关系,开始磨刀霍霍。
& W# Z" N7 U3 m5 i) G* V
5 T; @5 Y% d/ n4 F〖主动让老板了解你〗
( ^2 J* d+ F5 r3 z' h$ \* ~5 w2 b) ?5 G' k! ]
“职场里,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谁犯的错少,尤其在紧要关头,做对与犯错的结果差别更大!”这是小C对多年职场经验的总结。所以他认为:许多在职场里获得顺利提升的人都是因为弄懂了“先让上司放心才好做事”的沟通哲学。$ }# p% o; \1 j0 e, [
' J1 [6 Z5 ~* t5 K, x/ y虽然现在的老板期望小C的是每3个月报告一次就好,但小C坚持每月主动让老板知道他的工作状况,并提供完整清楚的数据分析。他认为:表面上这是让主管可以掌握整个方向,实际上却是在累积你对主管的影响力,让他放心授权。
/ l4 O& D: |! @; ?8 U& a
& c' F% m- l* K% A: r9 v其实,越是上司的心腹爱将,越需要主动让上司了解你,每一次接触,都是他定义你的时候。“平日接触机会越少,犯错误的成本就会相对越高。反之,如果老板平日对你了解较多,容忍犯错的弹性与授权空间自然较大。”
& N" W. X& C9 F. B- R# U. T' K4 p9 o5 G) B7 Z+ k
也许不乏清高的下属认为整日找老板汇报,会有拍马屁之嫌。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老板都知道或应该知道你在做什么,所以让老板了解你绝不等同于拍马屁,因为最根本的核心依然是每个人的专业能力。主管在他的主管面前也要生存,绝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就不在乎他的工作表现。. u& k g2 Z) y5 ~& M
; L* Z- _+ k! X5 z
〖避免纠缠于对错〗
5 u# o9 f* @8 z/ @5 }0 X |! L" X. Z: b5 O: F
在某保险公司投资部工作的小D,主管公司的市场投资工作。但他当时的主管经理并不完全放权让他做,每一笔投资,都要他详情汇报并说明理由。但这个经理又偏偏是外行管内行,小D认为市场投资讲究的是时效性,如果每天忙于早请示和晚汇报的作业模式,那成败最后到底谁要负责?/ o0 v3 C4 m& I$ J$ S& \9 ~
0 L2 U z8 {& Y \4 {' v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因为不能说服上司而情绪低落,甚至时常与上司争吵,争吵的最终结果更演变成整个部门和新主管的对立,不得不以集体辞职的方式一了百了,继而又不得不为重新找工作而烦恼万分。& C& [% i, G: z2 ^
( Q$ T! |, ?3 Y# N' c几经周折,如今的小D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经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每天都在忙于争执对错,几乎跟造反一样。“老板已经有定论的事,你还一直吵,现在想想,这种做法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会提早让自己阵亡或变成黑名单。”
0 n) \6 n/ @: c3 o2 b" @* Y* q4 k+ {. b9 {2 {6 O H
〖学会在迂回中沟通〗1 C' `. r) e- B! Y
) ~4 I) Z* r/ y8 ?4 R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姜杵臼好猎,可箭法又并不高明,常常大张旗鼓出猎,一无所获而归,为此很恼火。后来,有人想出一个主意:在鸟的脚爪部拴上细线,像风筝一样,可收可放,操纵自如。这样的猎鸟法,叫“弋”。一次射不中,可以再射,反正有线绳系着,无法逃脱,总会被他射中的。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一只被“弋”的鸟,飞得无影无踪,齐景公气得要死,火冒三丈,把名叫烛邹的管鸟官员找来,下令当场处死。
- @; K7 R, S d% G. @. A+ ^ U" g
9 u. Y/ }$ S& b f P' z. a宰相晏子当然不能支持这种残暴行径,可要改变如此昏庸之君的决定,谈何容易,弄不好连自己都得搭进去。于是,才思敏捷的他,请求景公让他陈述为什么要杀烛邹的理由,然后再执法,要他死得心服口服。齐景公想想也是,便同意了。然后,晏子声严色厉地申斥:“你知道吗?烛邹,你为吾王管鸟,却把鸟管飞了,罪该死。因为鸟飞了,害得吾王生气,为了鸟的缘故开了杀戒,罪该死。杀了你倒还罢了,可在诸侯间,都以为吾王重鸟轻人,造成极坏影响,罪更该死。”说到这里,他对刽子手说:“三条罪状已经宣告完毕,你可以执行了!”1 N1 | g. g9 b7 v7 l) D) ^
' X1 V) n8 X9 C, n! N
这位昏君还算没有糊涂到底,于是收回成命。晏子敢于直面相谏,是凭借他的机智、干练和正直,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忠心赤胆。不过,最重要的是他很懂得讲话的技巧,能够把握讲话的时机,了解讲话的对象。对至尊至贵的君主,臣下是没有资格教导他该怎样、不该怎样的,只能拐弯抹角地予以晓喻。同样,对待企业的“君王”,经理人也一定要讲究沟通的技巧,哪怕你是他的心腹爱将。" [; h4 J& o& W
, o7 n9 w' }4 G; m8 ^
〖伴君未必如伴虎〗
2 p7 L0 f6 u( W% \; z5 ^2 Z9 [7 m' ], P5 g) [0 C7 H
人们总是说:“伴君如伴虎”,意思是领导很难伺侯,风险大。但问题总要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在领导身边工作提升的概率也很高。 ( d' M9 v6 S2 \! a( g
5 N3 z; Y- r- o. K2 Z小E大学毕业后便到一家民营企业任总经理秘书,一干就几年,现已是该集团的副总裁了。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一些必要的“错位思维”。所谓错位思维就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他首先设身处地地站在上司的角度,揣摩上司需要怎样的下属,如:工作态度、能力水平、性格脾气等等;其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察上司的工作方式、领导风格、价值标准、生活规律、兴趣爱好等,之后综合两方面的内容找出缺点,不断地改进沟通,就容易相容共存。譬如:上司注重结果,你汇报工作就不要事无巨细地把每个过程都娓娓道来;假如上司喜欢控制管理,你就不要把很重要的事做完后只跟他说一声“已OK”了。常言道:只有投其所好,方能广结人缘。 ( v: _- i. o9 p6 y$ t6 \
( d. L( E' z/ `* G/ ~/ p8 R0 C& q他认为: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伴君如伴虎”,是因为觉得上司喜怒无常、思无定式,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上司不满意的牺牲品。其实未必,有些原因还是下属自己造成的。上司固然有猜疑、武断等毛病,但如果定位准确、尺度把握得当、掌握沟通的技巧,则伴君未必是伴“虎”,也可能是伴“父”、伴“母”、伴“侣”,也说不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