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的学问
' I: K; k. S1 i& ~. a" M
: c- ~) m% F# o& e. d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看见贪官贪污受贿的下场,却很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行贿者的情况,尽管法律有明文规定,但处置时多是轻描淡写,其行贿时精彩的表演更是无人知晓。也许是处在暗处不易发觉,也许是做事难以见人,不便提及。多数人常常对行贿者问及的少,关注的少,不知的少。这是一支庞大的地下队伍,关系网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物,千百年来,尽管不知行贿庙里高坐案桌、享受冷猪肉的行贿祖师爷是谁,但行贿经传唱不绝香火袅袅不断,信徒一群一群走来,这就有了行贿的路子,有了行贿的学问。
8 B8 f: d( K8 e9 L! [; G3 ]8 N7 t2 E4 E% M2 O
搞贿赂,给人送礼,在一般人眼里似乎很简单任何人都会,只要把东西给要送的人面前一放就算完事。其实不然,没有那么简单,个中名堂多的是。正常情况下行贿,多是有求于人,行贿多是“敲门砖”,只要把门敲开,把事办好就行。行贿者有势利者,也有正直者,势利者看人下菜,正直者事迫无奈,前者行贿拓展门路,礼出路通,心里感到踏实;后者行贿千思后虑,硬着头皮行事,心里比做贼还难受。
9 J C, g0 o7 Q+ s: V, [6 w4 z3 q b% x( S6 o$ Z2 `' G8 R* U
说行贿有学问,是指行贿是有窍门,有讲究的,真能“送的好,送的妙,送的效果呱呱叫”,确实不易,非下番苦功夫不可。若功夫不到家,修炼不老道,“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时候多。有时送的不好,不但办不了事,还会误事,甚至坏事。
3 F+ |& q+ A& z, l$ B9 ]8 \" [: Q; l4 B {# ~3 ]5 u( I) }
古人言:“天无常道,处处有道”。行贿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潜gz,尽管藏之于地下,活动于暗室,勾兑于不知不觉中,且因人因时因事的不同,渠渠道道各不一样,但仔细探寻,其伎俩还是可以捕捉到,不外有三。其一:行贿的礼物选择。这不仅仅是办多大的事,送多重的礼的问题,还要“对症下药”,考虑受贿者的嗜好,心态和欲望。其三:行贿的手段和方法。即解决如何送的问题。要把握行贿的机会,下真功夫读懂受贿者;下细功夫察颜观色掌握事态发展;下硬功夫坚持不断揣摩寻找突破口;下实功夫步步逼进,一次不行再来再送,频频围攻促其就范。其三:行贿的效果。能走的路走了,该送的礼送了,事没办成或不见动静,应再跑跑,再送送,就像锅没开,再塞点柴火烧烧一样,关键时就差那一点点火。至于受贿者坚持不收,甚至“水泼不进”,那是心有苦衷或忌讳,不外乎是“不熟不收;人杂不收;没有把握不收;,行贿者只需再调整策略,下定决心争取,不显山露水的走下去,必能成功。7 d, B0 C; {9 p' L& x0 ?1 c
) x2 ?* ?4 l1 W5 t: B; A0 W3 `人立天地间,有身则有情,有情则有欲,有欲则有患。正因为有患,则就有了贪念,有了贼心贼胆,有了贼钱。如果没有受贿者的贪欲舞台,所有行贿受贿的闹剧都无法上演,从这一点讲,行贿者还应该感谢受贿者,是受贿者成全了行贿者的名份,增长了行贿的学问。伎俩虽多但有限,学问虽有但见不得人,其卑鄙的行径随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大,自然会没有了地方。4 i" C; j7 Z5 s1 |. X [3 h4 q! z* G*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