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巴巴拉·明托女士所著的《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笔者认为,原理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对写作尤其是文书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对该书关于写作部分章节认真学习、反复理解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对文书写作的体会和了解,特对原理中的有关要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提炼。现交流如下,供大家参考。0 r# ]. i! g8 F# F2 {" N8 P
/ z8 S- q" w! p3 [; A, H% F 一、金字塔原理的概述0 h% ~ ]7 l; B/ B* |' q
6 C5 K" v$ P. o' Q (一)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内容% P5 ]& o, Y- l' ^6 y
- Y, e% a. Z4 _8 B
金字塔原理认为,文章中以正确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思想(即为要表达的内容)应该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所有思想分别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但互相关联,并且由一个总的主题思想统领。 4 b; m) E h H- E/ ?
+ H. I7 ^5 U" q. O9 J9 p3 W* n
根据金字塔原理,如果文章较长,在写作时就应该列出关键句的若干要点,然后为每一个要点起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应代表一个思想层次。在较短的文章中,可以将关键句或关键句的要点作为段落的主题句。在实际写作中,金字塔的各分支层次不一定相同,但最好大致平衡。# r- X8 f% [, B) a! i
4 m0 Q0 L0 V7 R6 O' Z, Q (二)金字塔原理的重要意义: z& {% q; r5 p E! ]& Y* g; D7 n8 X: F
$ y2 o& e# J& r2 B- k7 o+ ^8 b( w 1.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运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可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 o% x7 P/ F# o: F
' o$ D, E* {! t: `7 r 2.容易使读者理解文章。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对用金字塔原理组织的文章,读者通过不断地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很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所有思想。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就是文章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将使读者对这样表述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的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将对此问题作出回答。按此“对话”顺序,读者先从金字塔的最顶部开始了解,再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直至了解文章的所有思想。 # _% F: Y1 h& H/ N; C9 M# y% S
8 I) ^$ y/ _" s! L8 r+ b3 H, Y
(三)金字塔原理的适用范围7 j, [1 J8 J+ V) m$ I- P" {1 W' L
' g2 h( [5 O' S9 G6 ^) K& [, ^
金字塔原理适用于任何需要条理清晰的文章。换句话说,要想使文章条理清晰,就可运用金字塔原理。条理清晰的文章必须能够准确、清晰地表现同一主题下的思想组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笔者认为,金字塔原理最适用于应用文的写作,如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规划、工作要点、发言稿(提纲)、方案论证报告,决定、意见、通知、报告、通报、会议纪要等。也适合于长篇通讯、内容较多的论文等。
# y+ p6 m9 u1 c, W4 h8 F2 E. i/ A) _
* S. S; b' A9 F# b0 D 但是,金字塔原理并不可能适用所有体裁的文章,如散文、诗歌、小说及大多数新闻报道等并不直接适用;也不可能解决写作中的一切问题。然而,不管适用也好,不适用也好,直接适用也罢,间接适用也罢,金字塔原理至少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写作中的逻辑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 Z9 i8 v. [9 b
9 P. S9 h: q# e. Q B" R; i A 二、金字塔原理的规则
/ Y* M p' E) l; f
" Y* d, m* n- _1 n6 |6 Z! ?0 g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具有单一性
3 k* a) S6 I# M* l [7 x) z! x6 c* ^. K/ I$ C0 i+ _) _. }! d$ J+ l
金字塔原理认为,每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位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文章中的其它思想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并由主题思想统领。/ i Y) f+ p) o- B( A
* N+ ^! ^; v. c4 n- v 按照这一规则,如果在写作中发现有两个(多个)并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经过分析,如果发现这两个(多个)主题思想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则将它们概括为更高一个抽象层次的主题思想。另一种是如果这两个(多个)主题思想不存在内在的相关性,则保留所要的主题思想,舍去其它不相关的思想。6 U* |, {' g* k k) u5 _$ {5 Z
- w( G0 U$ L/ q# Q2 a4 j! m* ~6 l, w
(二)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关联 % ]# q+ B# W- o' G! P S
, j: Y9 m+ p9 a* Z7 ~
在金字塔结构中,各种思想之间必须相互关联。换言之,所有思想都要找到归属,找到恰当的位置;在一篇文章中,不应该存在孤立于金字塔结构之外的思想。当然,文章及其重要部分的序言(第一段或前几段)、工作报告的结束语、表彰通知(决定、通报)的后一段话等除外。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关联,另一种是间接关联。/ b9 k5 t9 H5 U$ h- B, Y) i
! J- g& U6 n* \' H- ^. Q9 y
1.直接关联。直接关联可以是纵向的——即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的概括或总结,而这一层次上的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个层次的思想的解释和支持;也可以是横向的——即多个思想由于属于同一范畴(具有某种类似的属性或共同组成一个推导式),而被并列组织在一起。3 ]2 e& o( P6 U% }
: F4 |% |. B. T' u" T 2.间接关联。间接关联可以是纵向的——隔层次的联系,也可以是横向的——通过其上一(几)层进行联系。$ G2 c4 j& f: d
/ \( a. c, M4 s& M (三)同一组思想具有某种逻辑关系
7 _8 S! L7 o0 `1 J0 U& S y) N' ~5 O
所有列入同一组的思想都必须具有某种逻辑关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推理方式,也是建立思想逻辑关系仅有的两种模式。
& J3 {1 |0 {" w0 A+ e
. v# H; Q2 q$ [, U 1.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内涵
. \& f' c% q6 R. z) R3 n" O, @' R0 Y( D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是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结论的论述形式(三段论)。演绎推理应符合“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做出评述”这一基本条件。在写作时,以演绎的顺序发展的思想并不一定要以演绎的顺序表达出来。因此,在写作中使用演绎推理来论述并不多。7 c* R* Z$ T1 s2 {
2 K! E+ ~0 q) X% `, P9 P7 V8 s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则是将一组事实或思想归结为同一类,并对其相似性做出表述(或推理)的论述形式。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的词。这个词必须是一个复数名词,因为:(1)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2)该组思想中必定有一个以上该类思想。能否找到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复数名词,是归纳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依据。
8 V% b0 }3 N" T/ R* F% n
: b% H( H1 n: C- W: A. W 2.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比较
2 X0 n8 }1 m7 h5 ?! s+ Q7 F3 H; a T& {
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容易实现。通常人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因为人们的倾向是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都是演绎的顺序。但在应用于写作时演绎推理却显得比较笨拙。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将以演绎推理发展的思想用归纳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较高层次上,使用归纳推理比使用演绎推理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因为归纳推理更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可以选择,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使用归纳推理而非演绎推理。较高层次的思想用归纳推理表述;较低层次的思想可用演绎推理表述,也可用归纳推理表述。应该尽量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非常适当的,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归纳推理的应用比演绎推理的应用要广泛得多。因此,归纳推理是应重点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方法。
& d3 P& ^( }3 T- `) M5 ^; x/ l: W" X7 o- U: Z/ _* \
(四)同一组思想按逻辑顺序组织
5 q+ R2 u" ^3 b* C! z0 }6 k( n5 x4 k* I/ }1 E7 u! Z$ d9 A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