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刊用稿件通知
; `5 f. p1 M% M9 r2 d, |$ `
% @7 T% S9 r% D, x& m: I# |' n
6 E: b, K* M* s! h2 e
, |# |* a. `( a& V; a" G1 p4 w# {8 s# `龙行江上 先生:
1 {+ H% \& Q7 i. c
$ ^; ?; h/ P# a5 B. ~4 B 尊作《俯仰之间皆风景——<公文写作百法例讲>赏析》 经编辑部三审,符合《应用写作》(月刊)用稿标准,本刊拟于2017年第1期采用,请勿另投他刊;若已投或准备另投他刊,请速通知我编辑部。
0 s$ K0 _6 F# M4 @4 c
0 c: ^' m; j$ L2 [' t) C5 E
谢谢您对本刊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继续赐稿。为方便作者、编者、读者交流,应用写作杂志社新建立一个QQ群:280248186,需实名认证,明确标注单位名称和姓名,如:长春理工大学+张某某,欢迎您的加入!
' G% F& V# {& d: K
( m. Y9 Q4 q5 t8 x8 f+ U. I0 o+ G; `3 d& w1 N; u
4 `. z) ?' ]3 n1 a
3 A; h" Y$ P O) _" Z( R; F0 B. n" f
! m2 e2 e' `# T ^ L+ t+ p
& d/ q& g. x& u
5 q6 t5 _' E, \5 t' F. A
2 V$ V% n: c% }: U* A, S5 _
4 n. J8 a3 U7 d b( W% m f! \
5 s5 }, @# ]# D" T5 u3 N! Q: X
俯仰之间皆风景
) B3 W/ M+ q1 e6 p/ f& o
* t7 {" r( f& c' C( Y" }( T——《公文写作百法例讲》赏析
* `& B" Z9 J* _& g
1 z7 i' X2 \ Q6 W6 {龙行江上
% C# ^! m% P \0 d9 P$ Q, M2 |( p; ?" J3 L9 r1 f- ?3 s- u1 q
: Y" r5 O& P4 N- b* b/ b
6 o4 N+ l/ C+ z* d公文写作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学问,值得为文者深察细究,找寻规律。《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以下简称《百法》)是一本总结公文写作经验、探究公文写作规律、提炼公文写作方法的书。作者房立洲,系中文科班出身,在杭州市政府机关深耕公文业务多年,经常游走于公文写作的“初法”与“至法”之间,经验实、感悟深、文质优,是浙江省秘书学界之翘楚。《百法》全书共三篇一百法,且篇篇有论、法法有例、例例有析、句句有神、处处有景,可谓俯仰之间皆风景。
1 U4 d, L l4 k: l2 r% e7 r
: v+ W' T* e' a C9 p
8 S4 k3 u8 V. v" d0 Q0 O6 w0 S/ `! u/ k% H. O) y7 l6 U4 ]
一、厚植根基,彰显内涵之美
6 I4 |0 N3 B+ A6 O
9 I& q6 ^5 A; o+ y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公文,也离不开一定的基础。作文的基础从哪里来?积累。
d* c1 R: ]+ Y6 Q# H3 d; @
H& x# B4 Z" z1 @. P( p% w) }' B* C
如何积累?广开渠道,日积月累。立洲先生认为,积累有“十法”。一是听。听领导讲,这是最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还要听会,听同行讲,听电视广播,听专家讲。二是思。要养成每天思考、事事思考的好习惯。三是看。也就是观察。什么是会观察?就是善于看问题、看规律、看重点、看特色、看细节等。四是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爱上阅读,学会欣赏。五是谈。就是与领导、与同事、与专家、与社会大众等社会各方面的人聊天,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六是问。有学,必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对公文写作来说,“问”是一个广开言路、探究实情、兼听各方意见的过程。七是搜。通过网络、书籍、档案等渠道和途径,搜集大政方针、时政要闻、传世名篇、典型经验、同行好文等。八是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用脑与用笔,把看到的好东西记下来,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存档。九是写。写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既包括“奉命”写作,也包括兴趣写作。十是干。要坚持干学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本领。总之,念好“十字经”,就能加速成长为“文章圣手”。
# h$ ]0 N/ Y5 o3 D% [3 R, z2 u
& L6 V$ V% u0 X
具体来说,为文者可以从思想、语言、知识、写作练笔四个方面进行积累,厚植根基。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公文的生命力之所在。立洲先生认为,公文思想的源泉来自对有关政策文件的准确领会、对领导一贯要求的全面把握、对时势发展理念的密切关注、对行业知识的不断学习。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写好公文需要热忱的好奇心,执着的智慧脑和勤劳的摘抄手。不仅要自备接收器、多建语言库、勤作模仿秀,还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在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熟谙公文写作规律与技法的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生态、文化等方面知识,加强学习,钻研业务。要勤于练笔。“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干文字这行,更是如此,实践才能出真知。要身体力行,常作“实战篇”,常写“下水文”。
% ^4 l; h' R% Y5 T0 g: u' `4 y4 T! j2 j' r* |& c0 Z; a6 W0 ^) ?6 Z
* d& N+ r* x+ B2 y! x5 ~9 z! ~2 l; @, P8 @, T# {4 D: g" k( h7 {( Y
二、独辟蹊径,彰显立意之美
' h: N9 u. L3 u. `
$ C( P# g+ H( z; z5 H" f9 D- x文以意胜,意在笔先。“千古文章意为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文贵创新。写文章最忌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唐欧阳询认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 t) P4 \7 G2 P7 _1 F l/ v; |# O
5 j+ Z, k1 j. u% P" N2 Q公文的立意既要切合实际,更要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立洲先生认为,好的立意可以从高处着眼、远处着眼、大处着眼、新处着眼,也可以从实处着眼、热处着眼、奇处着眼、淡处着眼。从高处着眼,就是公文写作者的站位要高、眼界要广、气魄要大。“气魄要大”就是要“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最终达到“上通云气,下接地气;内怀真气,外露生气”的境界。从远处着眼,就是要看得到、想得远、提得出;从大处着眼,就是要紧紧围绕时代大势、发展大计、工作大局和民生大事立意定题;从新处着眼,就是要关注社会新动向、行业新趋势和民生新热点;从实处着眼,就是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实为基,以实为主;从热处着眼,就是要选取领导高度关注、社会媒体聚焦、市民热切期盼的热点作公文立意的切入点;从奇处着眼,就是要把握关节点、抢占制高点、挖掘空白点、发现兴奋点、找准着力点、做强增长点,争取出奇制胜;从淡处着眼,就是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彰显公文的简约、清新、朴素、自然的典型特征。
2 J2 {& o. r2 [8 W- f
0 Q. F2 H) S1 k7 w" \
) h0 s% {% S9 Y4 e( V5 W
0 l" t" [, H* f! {( J. I8 L3 g三、高屋建瓴,彰显格局之美
; B& g. H6 x/ d8 _$ {7 h% }
/ W1 d/ ~: A& K0 ~$ @ r6 V6 p P, m" O
公文写作,尤重格局。好的格局从哪里来?
/ b2 S8 O5 I# L* D) L7 v
3 w3 c- `- e: a7 |7 }/ M' k/ b, \
首先,要精准会意。公文写作多是代人提刀,“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在这种情况下,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尤为重要。作文前,一定要认真领悟公文起草的社会背景、政策依据和领导的言语风格,力求做到精确制导,一语中的。社会背景领悟,要通识时务,遍览要闻;政策依据领悟,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确保做到符合相关法律精神、吻合相关政策要求、契合上级部门意愿、适合一线工作实际;领导风格领悟,要悉心研究、用心收集、精心提炼、虚心请教,尽可能“领导关注什么写什么,领导想说什么写什么”,做到会意在先,高参在后,笔落实处。
) F( q1 Z9 ?( M3 D/ e& g( ^4 y
- f! L, H/ U2 F# e. e# v其次,要精心构思。公文构思,重在运筹帷幄。立洲先生认为,文章构思的过程是为文者的思想、经验、知识、情感等随着思绪翩翩起舞的过程。轻灵时,如叶舞秋风;沉重时,如腿绑磐石;酣畅时,如水过闸口;迟滞时,如泥沙遇阻。常用的方法有多点透视、循规蹈矩、面面俱到、以点带面、集思广益等。例如,汇报材料是最能体现单位状况、显现领导意图、展现文秘水平的写作样式。汇报稿的构思需弄清“三想”,突出“三响”。一是弄清来者想听什么,“回声”要“响”,切实提高文稿的针对性;二是弄清领导想说什么,“心声”要“响”,切实提高文稿的主旨性;三是弄清自己想写什么,“新声”要“响”,切实提高文稿的辅政性。这样的提炼概括,可谓认识深刻、体会独到、表述新颖、夺人眼球!
) e5 j" b! L7 |) ?) v
! \& O! @8 o& k/ F9 C6 B
再次,要精巧布局。公文布局,讲究大气精巧。公文写作大家、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王梦奎指出,“文章大的框架,就像一座房子,四梁八柱立住了,才坚固而牢靠;框架设计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写文章,要粗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文章要匀称,正像人体肥瘦匀称才好看。”立洲先生认为,公文最终要写成什么样,框架由几部分组成,这是动笔前应予考虑的内容。公文结构安排需遵循尖、平、圆、齐、实、紧、通、巧“八字诀”。尖,就是要重点突出;平,就是要布局均衡;圆,就是要结构完整;齐,就是要思想统一;实,就是要血肉丰满;紧,就是要环环相扣;通,就是要气韵贯通;巧,就是要构思奇崛。要学会“梳辫子”,对占有的材料进行逻辑归档,分类存放,并灵活采用立意并列、手法并列、工作并列、特色并列的方法,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争取做到高屋建瓴、彰显特色、精巧布局。《百法》重点介绍了“三个问题”式、“三个怎么”式、“光源辐射”式与基干组合式四种常见的公文结构。“三个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怎么”,即(形势)怎么看、(现状)怎么样、(工作)怎么办;“光源辐射”,就是围绕一点发散开来;基干组合,就是事实、认识、结论、希望等公文基干的变化组合。
' _* u# M+ N( q5 V: ~
0 b, m: u; g1 Z0 p; S
2 f# p9 l' `- D6 E! v3 J) U